粵語
暫停
日常生活裏,每天都有數之不盡的人向你提意見,講道理,告訴你什麼應該做、什麼不該做。從父母、伴侶、上司以至醫生和政客,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意圖以各種誘因影響你的行為。
誘因可分為三大類,分別為經濟誘因 (economic incentives)、社會誘因 (social incentives) 及道德誘因 (moral incentives)。在大多數情況下,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須同時具備這三種誘因。
舉例說,在現今社會,其實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犯罪,不管是欺詐、偷竊或行騙,要幹的話,實在易如反掌。然而,為何我們沒有這樣做?
毫無疑問,經濟誘因是阻止我們犯罪的重要因素,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一旦事敗,就會被關進監牢,不單失去自由,更會失去工作和家庭。
當然,道德誘因也是影響大眾行為的另一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認為某些行為是錯的,自然不會去做。
最後,就是社會誘因。由於我們不想被人視為壞份子,所以會避免行差踏錯。這種無形的社會壓力,很多時候甚至比經濟懲罰更具阻嚇力。
事實上,面對這三種誘因,大部分人都會自願做個良好公民,不會以身試法。
《蘋果橘子經濟學》的內容要點:
©2021-2025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