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基因編輯前,先複習一些相關的生物學術語。
基因組(genome)是生物細胞包含的全部遺傳訊息。它決定了我們的身體特徵,例如身高、膚色,甚至有多容易生病。
基因組是由脫氧核醣核酸,俗稱DNA所組成。DNA是一個分子,而其組成元素包括:腺嘌呤(adenine),又稱A;鳥嘌呤(guanine),又稱G;胞嘌啶(Cytosine),又稱C;以及胸腺嘧啶(thymine),又稱T。因此,A、G、C和T是遺傳語言中的四個字母。
然後,人的基因組細分為不同套裝的DNA,即染色體(chromosomes)。染色體帶有更小的套裝,稱為基因(genes),而這個基因中的DNA會掌管某項特定的身體機能。
對基因有基礎認識後,現在開始講述基因編輯,以及科學家研究基因改造的漫長旅程。科學家首先觀察到細菌能把自己的DNA植入細胞,甚至能編輯自己的基因,組合成為細菌染色體。而在1980年代,研究員馬里奧·卡佩奇(Mario Capecchi)和奧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ies)透過進行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成功把有缺陷的基因改寫成健康的基因。可是這項技術並沒醫療價值,因為成功率僅有1%。
在1990和2000年代,許多創新和尖端的技術出現,可是全部都因過分複雜和缺乏實用性而不能應用在醫療上。
直至有研究員察覺到在細菌DNA中,某部分DNA排列每隔一段距離便會重複,他們稱此情況為CRISPR,全寫為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的發現使一項簡單並實用的技術得以發展,並成功應用在真實世界。
《基因編輯大革命》的內容要點:
©2021-2024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