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大革命

山繆爾·史騰伯格, 珍妮佛·道納

《基因編輯大革命:CRISPR如何改寫基因密碼、掌控演化、影響生命的未來》(A Crack in Creation: Gene Editing and the Unthinkable Power to Control Evolution,2017)詳盡介紹了CRISPR,一項能進行生物基因編輯的新科技。以下閱讀要點包括基因編輯的科學原理、醫學上的應用,以及衍生的道德問題。

樣本內容

 2. 一項新的基因學發現,使人工基因改造成為可能

在了解基因編輯前,先複習一些相關的生物學術語。

基因組(genome)是生物細胞包含的全部遺傳訊息。它決定了我們的身體特徵,例如身高、膚色,甚至有多容易生病。

基因組是由脫氧核醣核酸,俗稱DNA所組成。DNA是一個分子,而其組成元素包括:腺嘌呤(adenine),又稱A;鳥嘌呤(guanine),又稱G;胞嘌啶(Cytosine),又稱C;以及胸腺嘧啶(thymine),又稱T。因此,A、G、C和T是遺傳語言中的四個字母。

然後,人的基因組細分為不同套裝的DNA,即染色體(chromosomes)。染色體帶有更小的套裝,稱為基因(genes),而這個基因中的DNA會掌管某項特定的身體機能。

對基因有基礎認識後,現在開始講述基因編輯,以及科學家研究基因改造的漫長旅程。科學家首先觀察到細菌能把自己的DNA植入細胞,甚至能編輯自己的基因,組合成為細菌染色體。而在1980年代,研究員馬里奧·卡佩奇(Mario Capecchi)和奧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ies)透過進行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成功把有缺陷的基因改寫成健康的基因。可是這項技術並沒醫療價值,因為成功率僅有1%。

在1990和2000年代,許多創新和尖端的技術出現,可是全部都因過分複雜和缺乏實用性而不能應用在醫療上。

直至有研究員察覺到在細菌DNA中,某部分DNA排列每隔一段距離便會重複,他們稱此情況為CRISPR,全寫為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的發現使一項簡單並實用的技術得以發展,並成功應用在真實世界。

《基因編輯大革命》的內容要點:

1. 基因改造是一種自然現象

2. 一項新的基因學發現,使人工基因改造成為可能

3. CRISPR的發展開創了能分拆基因的機器

4. 作者利用CRISPR發現了一種便宜簡單的基因編輯方法,引發更深入的研究

5. 基因編輯技術單在農業已有多項實際應用

6.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為醫學發展帶來了無盡的新機

7. 基因編輯引起很多道德爭議,需要仔細討論

8. 數個因素左右着基因編輯的未來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