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
暫停
當談及香港在七十年代的發展時,無論是學術界抑或普及文化的論述,都會先把1966年的九龍騷動以及1967年的六七暴動視作香港社會發展的分水嶺,然後便馬上把論述轉到港督麥里浩的改革時期。但其實在港督麥里浩大刀闊斧改革之前的「後暴動」時期,即六十年代末以至七十年代中期,殖民政府已就經濟民生、日漸熾熱的學生運動等等的各種問題,嘗試和社會重建關係,唯成效卻不大。
又有人形容六七暴動是港人本土意識發展的分水嶺,然而「後暴動」時期並沒有馬上出現所謂港人自我身份認同的「本土意識」。事實上,由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出現的各種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當中有一部分都發展成愛國運動,例如保釣運動、甚至是主張擁抱中國的「國粹派」。而普遍作為「香港人」的自我身份認同要到七十年代末才逐漸興起。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的內容要點:
©2021-2025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