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
暫停
互聯網的出現加強了資訊流通,同時讓每一個個體都有機會向公眾發表意見,理應是民主社會發展的助力,不過與此同時掌握大數據的人卻可以利用這個平台去操控輿論方向,我們實在不得不加以提防。
有研究顯示,社交媒體與網絡搜尋器的使用者,最易受到演算法影響,一不留神就會墮進陷阱。
美國心理學家艾普斯坦與羅伯森曾進行一項有關選舉的實驗,特意安排多名來自美國和印度的選民利用指定的搜尋器,找尋一批候選人的資料,以驗證演算法的影響力。
這群選民參與實驗時,還未決定投票給哪位候選人,也不曉得他們所採用的搜尋器已設定有利於某位候選人的演算法程式。研究結果顯示,參加者會多20%傾向投票給演算法設定為有利的候選人。
此外,美國民調及智庫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科學家,亦曾於2012年美國大選舉行前在Facebook進行了一項類似的研究,以特別設計的演算法程式向二百萬名Facebook用戶集中發放受歡迎的政治新聞。與未發放受歡迎政治新聞前比較,結果比預期多了3%的用戶最終出來投票。
既然演算法有如此巨大威力,政客們當然也會加以善用,像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2012年競選連任期間,就委託過多名數據分析師訪問了幾千位選民,並根據他們的回應,加上人口統計和消費數據,建立了一系列數學輪廓 。
然後再根據這些輪廓,在整個選民資料找出一些近似的群眾。這些背景類近、有着相同興趣的群眾,政治理念相信亦會近似,繼而分析師再透過演算法程式向這批選民發放合乎他們喜好的宣傳廣告。比方說,關注環保議題的選民,在演算法的操控下,就會收到大量有關奧巴馬環保政策的廣告。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的內容要點:
©2021-2024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