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

一個「圈內數學家」對演算法霸權的警告與揭發
凱西‧歐尼爾

在廿一世紀資訊氾濫的年代,大數據(big data)與演算法(algorithms)已無聲無息地入侵每一個人的生活,但習以為常的我們,又是否意識得到當中的危機?2017年出版的《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一書毫不留情地撕破大數據的面紗,揭露它如何影響選民的投票意向、職場的聘用準則、保險公司的保費定價,以至警隊的運作,儼如向世界發出緊急警告﹕演算法霸權已對人類構成極大威脅!

樣本內容
粵語
暫停
國語
暫停

 1. 演算法可能影響投票意向,干擾民主選舉

互聯網的出現加強了資訊流通,同時讓每一個個體都有機會向公眾發表意見,理應是民主社會發展的助力,不過與此同時掌握大數據的人卻可以利用這個平台去操控輿論方向,我們實在不得不加以提防。

有研究顯示,社交媒體與網絡搜尋器的使用者,最易受到演算法影響,一不留神就會墮進陷阱。

美國心理學家艾普斯坦與羅伯森曾進行一項有關選舉的實驗,特意安排多名來自美國和印度的選民利用指定的搜尋器,找尋一批候選人的資料,以驗證演算法的影響力。

這群選民參與實驗時,還未決定投票給哪位候選人,也不曉得他們所採用的搜尋器已設定有利於某位候選人的演算法程式。研究結果顯示,參加者會多20%傾向投票給演算法設定為有利的候選人。

此外,美國民調及智庫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科學家,亦曾於2012年美國大選舉行前在Facebook進行了一項類似的研究,以特別設計的演算法程式向二百萬名Facebook用戶集中發放受歡迎的政治新聞。與未發放受歡迎政治新聞前比較,結果比預期多了3%的用戶最終出來投票。

既然演算法有如此巨大威力,政客們當然也會加以善用,像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2012年競選連任期間,就委託過多名數據分析師訪問了幾千位選民,並根據他們的回應,加上人口統計和消費數據,建立了一系列數學輪廓 。

然後再根據這些輪廓,在整個選民資料找出一些近似的群眾。這些背景類近、有着相同興趣的群眾,政治理念相信亦會近似,繼而分析師再透過演算法程式向這批選民發放合乎他們喜好的宣傳廣告。比方說,關注環保議題的選民,在演算法的操控下,就會收到大量有關奧巴馬環保政策的廣告。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的內容要點:

我會學到什麼?以全新角度看待大數據與演算法

1. 演算法可能影響投票意向,干擾民主選舉

2. 警隊利用演算法分配警力及搜尋罪犯,令社區遭到標籤,良民受到歧視

3. 保險公司按信貸紀錄與消費習慣釐定保費,使客戶變成剝削對象

4. 以人工智能篩選求職者,可信度備受質疑

5. 大學學費飆升,也是演算法惹的禍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