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雨傘」到「反送中」社會運動,抗爭者常把 “Be water” 掛在口邊,有些人說 Be water 的意思是「不要硬碰」、有些人說「要不流血不受傷不被捕」,亦有些人說這代表隨時可聚可散。
這些都是對的,不過只對了一部分。那麼 Be water 還有什麼含意?讓我們先從李小龍如何得出Be water 這套人生哲學的起源說起。
李小龍自小對功夫深感興趣,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詠春拳法剛柔並重,不過李小龍初練武術時,發現自己一旦與對手開始格鬥,情緒便會變得憤怒,讓他只會用蠻力去對抗對手,而不能隨對手的動作而動,自己也無法放鬆下來,遑論以柔克剛。
師父葉問看見李小龍無法理解他教授的內容,便建議他先停止練習:「忘記自己,放鬆自己,隨自然而動,不要對抗自然,要迂迴地去解決問題。」於是李小龍嘗試出海進行冥想,不過久久仍然未能解決問題。一天他怒火中燒之下用盡全力擊打水面,就在那瞬間他受到了啟發:原來水的特性就是功夫的本質,用拳頭擊打它,它毫髮不傷,而當拳一舉起,水又會悄悄地流走,以至我們無法抓住它。水至柔無形,融合在陰、陽能量之間。所謂流水不腐,人亦只需保持流動,便能保持頭腦清醒。因此他決意要做一個像水的人。
在一個訪問中,李小龍說:”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Put water into a cup. Becomes the cup. Put water into a teapot. Becomes the teapot. Water can flow or creep or drip or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香港振藩截拳道總會把它翻譯成中文:「請放低你的偏見,變成無形、無狀—就像水一樣。當你放水在杯中,它就變成杯。當你放水在瓶中,它就變成瓶。當你放水在壺中,它就變成壼。水能流動,亦能破壞。朋友,請像水吧!」
讀到這裡,相信你對 Be watar 的含意會有自己的見解。對筆者來說,它是一套既深奧又簡單的人生哲學;深奧在於它廣闊的應用面和深度,簡單在於其易明的道理。尤其是當我們面對逆境時,Be water 哲學能提醒自己要像水般流動,不要停下來變成一池死水。
李小龍(1940-1973),本名李振藩,是國際著名華裔武術家、截拳道創始人、動作片演員。李小龍於美國出生,年少時期在香港讀書,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其後以詠春為本,創立截拳道。大學時期在美國主修戲劇,副修哲學。他在美國開武館一邊授徒一邊磨煉武術,同時客串演出多部美國電視劇。著名香港電影作品有《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及《死亡遊戲》。李小龍於1973年英年早逝,享年32歲。雖然他已經逝世幾十年,但仍然吸引著不同國籍、年紀、背景的追隨者。
《武士之魂》一書受到李小龍遺霜蓮達撰文推薦,讓讀者了解真正的李小龍。蓮達曾說:「李小龍不只是演員或是電影裡的英雄,他是哲學家,智慧過人,他的成功並非偶然,他擁有獨特的人生哲學,一套綜合了東西方理念的思想。」
點點閱收錄了數本有關李小龍的書籍的摘要,包括絕版的《醒思錄》,對李小龍有興趣的讀者萬勿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