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為疫情,大家除了注重身體的健康以外,也關注心靈上的健康,不少人更嘗試透過冥想來減壓。另一方面,也有人以為冥想與宗教有關,因此遲遲沒有實行。
事實上,冥想是一項有益於身心靈的活動。冥想,就是替大腦「拔除」煩惱。令人振奮的是,只要你能呼吸,你就會冥想。
呼吸是一項人類生存的基本技能,我們必需靠呼吸而活,卻也容易忽略如此平常、重要的事。而冥想所提倡的,是透過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之中,讓身心平靜下來,進入全無雜念的境界。
神經學家Sara Lazar指出,只要每天冥想27分鐘,八星期後你的腦功能就有顯著改善﹔即使每天只練習10分鐘,也可讓你身心更加平衡,心境更為平靜。
冥想的好處
- 冥想有助重塑中樞神經系統的皮質層,從而改變腦部結構。
- 冥想有助提高快樂指數。 因為當額葉皮質增厚,引發恐懼和憂慮感覺的大腦杏仁核 (amygdala) 就會隨之縮小,從而令我們壓力大減。
- 冥想可減少大腦皮質醇 (cortisol)。皮質醇是造成壓力的荷爾蒙,也是令我們焦慮不安的罪魁禍首。
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每天給自己10分鐘,注意自己的呼吸,並專注當下。
冥想入門指南
《Unplug》一書提供了冥想的簡易入門指南,引導初學者冥想。
如果你還沒有試過冥想,或是曾經冥想過,卻認為自己冥想失敗,也可以遵循以下的步驟,讓你更容易進入冥想狀態:
- 找到一個舒適的位置,讓自己坐直。
- 安坐後,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點。 最常見的做法是注意自己的呼吸,但也可利用物件 (如一朵鮮花或一個貝殼) 作為「對境」,讓你得以專注。
- 進入不再專注於任何事物的狀態。
- 進入全無雜念的平靜境界。 時間長短因人而異,也許只會維持一秒,但亦可能持續數小時。
- 開始有雜念生起,對你造成干擾。
- 覺知雜念的存在,繼而讓它離開,然後再將注意力投放到自己的呼吸,或其他對境之上。
- 不斷重複第三至第六個步驟,直至完成練習為止。

冥想過程中,出現「雜念」怎麼辦?
值得一提的是,在冥想過程中,腦海裡出現雜念是絕對正常,而且必然會發生的事。
你可能會想,冥想過程中一直被雜念牽著走,根本沒辦法繼續冥想。
其實,當雜念出現時,我們只需要「覺察」雜念的存在,「接受」它,再讓它「離開」。書中提倡的冥想是正念(mindfulness) ,正念是覺察,並非要排除任何念頭或想法,而是要「覺察到」自己有什麼念頭與想法。因此,我們需以開放、接納、不批判的態度去看待雜念的出現。
若雜念依舊無法離開,你也可以念誦心咒 (mantra),或是設計屬於自己的心咒,以保持心境平靜。
把冥想「具體化」:觀想及聲音冥想
進行觀想 (visualization) 及聲音冥想 (sound meditation),也能助你避開雜念的干擾,甚至擺脫一些負面的想法。
「觀想」,就是通過想像,將雜念形象化。比方說,你可將一些自己很想擺脫的念頭,幻想成天上飄過的浮雲、或是隨水漂遠的落葉,甚至是不斷進出列車車廂的乘客。你可以覺知和觀察這些人事物的出現,並任由他們離開。
此外,「聲音冥想」也是另一種較易掌握的方法。當你臥着冥想時,可以放一個西藏頌缽在上腹,每當發覺有雜念生起,就用木槌輕輕敲打頌缽一下,提醒自己將注意力放回原點。

養成冥想習慣的「小撇步」
想要養成冥想的習慣,你可以先進行「行為設計」,把習慣簡單化,設計一些小提示,讓你輕易進行冥想。
舉例說,如果你選擇在睡醒後隨即冥想,那最好在前一晚就把坐墊放在床邊。假如你習慣冥想時燃點蠟燭,也可預先將蠟燭準備好。這樣做能幫助你建立一種規律性的習慣,使你更容易持之以恆。
除了做好事前準備,你還要學習在冥想前清空一下腦袋。不妨先用紙筆將當天要做的事情記錄下來,那麼冥想時就可做到心無罣礙,不會因為記掛着某些事情而導致分心。
總結
筆者認為,「Unplug」作為冥想書籍的名字實在是恰如其分。我們每天接收源源不絕的訊息,大腦早已超載,我們卻渾然不覺。何不從現在開始,每天冥想十分鐘,讓大腦「Unplug」?
本閱點摘至《Unplug: A Simple Guide to Meditation for Busy Skeptics and Modern Soul Seekers》。
更詳細的《Unplug》摘要收錄在「點點閱」閱讀平台。
點點閱精選多本有關冥想、心靈健康、個人成長的書籍摘要,陪你一起關注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