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新石器時代,東亞地區已經開始使用廣義上的玉器。當時的玉石原料本質上也是石頭的一種,只是石質比較透明、硬度較高。中國南方的良渚文化對玉石尤為熱衷,首創了許多很有代表性的玉器,包括玉璧、玉琮、玉鉞等,這一時期的玉器被稱為「高古玉」。良渚玉器的用途至今仍未有定論,有學者認為它們可能是權力的象徵或者用於祭祀的器物;也有學者承認,以玉璧為代表的高古玉,很可能是史前人們用來交換物産時所用的「貨幣」。
在商周時期,美玉同樣是有價值的貨幣。商朝中後期,商王武乙動用「玉十玨」等寶物,招募了陝西部落「周」進攻羌方。「玉十玨」就是「十對美玉」,當時的十對玉璧有很高的價值,足以讓「周」為商王效力多年。
不過沉重的玉璧到了東周時就逐漸退出了中原經濟流通的舞台,最後一次大規模使用玉石作為貨幣已是東周末期的春秋時代。在冶銅技術出現之後,銅幣取代玉石成為了主要貨幣,而其圓形方孔的造型可能就源於圓形圓孔的玉璧,只是因為澆鑄技術的原因將圓孔改為方孔。雖然玉石的貨幣功能衰退了,但其作為裝飾性珠寶的功能得以延續,成為中國最具觀賞價值的工藝品種類之一。
《如果文物會說話》的內容要點:
©2021-2024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