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物會說話

打開博物館大門,看懂中國歷史
張經緯

此書介紹了十二種中國文物類別的前世今生,包括玉器、青銅器、博山爐、壁畫、書法、石窟、山水畫、茶葉、元代園林、明代傢俱、火器和藍染布。講述了文物誕生的社會背景以及作為物質文化的深遠影響,幫助讀者深入理解文物內涵,並利用文物背後的隱藏訊息串聯起中國歷史脈絡。

樣本內容

 1. 玉石原料不僅作為貨幣四處流通,甚至改變石器時代到商周王朝的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東亞地區已經開始使用廣義上的玉器。當時的玉石原料本質上也是石頭的一種,只是石質比較透明、硬度較高。中國南方的良渚文化對玉石尤為熱衷,首創了許多很有代表性的玉器,包括玉璧、玉琮、玉鉞等,這一時期的玉器被稱為「高古玉」。良渚玉器的用途至今仍未有定論,有學者認為它們可能是權力的象徵或者用於祭祀的器物;也有學者承認,以玉璧為代表的高古玉,很可能是史前人們用來交換物産時所用的「貨幣」。

 

在商周時期,美玉同樣是有價值的貨幣。商朝中後期,商王武乙動用「玉十玨」等寶物,招募了陝西部落「周」進攻羌方。「玉十玨」就是「十對美玉」,當時的十對玉璧有很高的價值,足以讓「周」為商王效力多年。

 

不過沉重的玉璧到了東周時就逐漸退出了中原經濟流通的舞台,最後一次大規模使用玉石作為貨幣已是東周末期的春秋時代。在冶銅技術出現之後,銅幣取代玉石成為了主要貨幣,而其圓形方孔的造型可能就源於圓形圓孔的玉璧,只是因為澆鑄技術的原因將圓孔改為方孔。雖然玉石的貨幣功能衰退了,但其作為裝飾性珠寶的功能得以延續,成為中國最具觀賞價值的工藝品種類之一。

 

《如果文物會說話》的內容要點:

我會學到什麽?文物還原歷史,使我們重新認識古代物質社會

1. 玉石原料不僅作為貨幣四處流通,甚至改變石器時代到商周王朝的歷史

2. 楚國掌控銅礦資源成就霸業,然而鐵器普及使得楚國優勢不再,青銅就從貴重的禮器變成了可供流通的貨幣

3. 從博山爐看皇帝對長生不老的渴望以及對仙境的嚮往

4. 東漢壁畫揭開鮮卑崛起之謎:鮮卑部落曾是東漢的雇傭軍,在失去經濟來源後開始侵擾漢地

5. 王羲之的書法風格受到道教理念的影響,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灑脫和飄逸

6. 北魏時期佛教盛行,雲岡石窟的佛像按照北魏皇帝的容貌塑造而成,宣揚佛教之外同時强化君權

7. 「茶聖」陸羽革新了飲茶方式,茶葉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廣受歡迎,促使「絹馬貿易」轉變為「茶馬貿易」

8. 宋代以山水畫為主流,反映出人們對山林生活的渴望

9. 元代的富裕文人藉由修建園林避世,把園林視為大隱於市的人間叢林

10. 明式傢俱以進口木材所造,古樸花紋與自然風格的園林相匹配

11. 歐洲進口的先進火器未能挽救衰亡的明朝

12. 在洋貨衝擊下,藍染布產業的衰落預示著清代的經濟蕭條與帝國的終結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