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意義來

從集中營歷劫說到存在主義
維克多弗蘭克

《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首次發行於1946年,詳細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者兼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拘禁期間的痛苦經歷,闡述了人類如何在絕境中生存,學會面對創傷,並在最終尋找到生命的意義。

樣本內容

 1. 囚犯對集中營的第一反應是驚駭——從希望到絕望的過程

每個人多少都了解,在納粹政權統治下德國和東歐集中營中發生的極其可怕的不人道行為。

同樣地,納粹在大屠殺期間的暴行亦暗示了俘虜即將遭遇的可怕命運。因此,你可能會認為進入集中營後的第一反應就是恐懼。然而,這個反應分為了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發生在抵達集中營時,或者在被運送時。

對於正在發生的事情,俘虜們的第一反應是感到驚駭,拼命地試圖說服自己,相信一切都將會好轉。大多數俘虜都曾聽過在集中營內發生的可怕故事,但當自己被送往集中營時,他們會安慰自己,這些可怕的事情並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例如,那些抵達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人,在他們離開火車時被分為向左走和向右走——其中一組是被送往做苦力,而另一組是即時處決。然而,他們都並不知道這些分組所意味的結果。

由於剛抵達集中營,情緒上過度驚駭,俘虜們會妄想地認為他們所處的分組能夠以某種方式逃離厄運。

在第一階段,俘虜對集中營的恐怖仍處於未知狀態,他們會對所發生的一切都感到非常害怕。當新俘虜看到其他俘虜被以極其殘忍的方式虐待時,他們通常無法控制情緒和心中的恐懼。

面對各種暴行,他們瞬間失去希望,並開始將死亡看作一種解脫。事實上,大多數人亦認為自殺是一種出路——也許甚至可以通過觸摸集中營周圍的電圍欄自殺以擺脫厄運。

《活出意義來》的內容要點:

我會學到什麼?一個人的可怕經歷如何幫助其形成獨特的人性

1. 囚犯對集中營的第一反應是驚駭——從希望到絕望的過程

2. 入營數天後,俘虜們進入麻木狀態,冷漠成為自衛的絕招,使他們能夠集中精力生存下去

3. 從集中營離開後,俘虜們往往首先覺得難以置信,隨後是怨恨和苦澀

4. 俘虜專注於他們的「內心」生活,以分散對殘酷的現實世界的注意力

5. 大多數俘虜接受了他們的命運,但仍有人試圖盡可能把握抉擇的機會

6. 「意義治療法」表明我們的行為動力源於生存的意義

7. 生命的意義沒有固定答案:每個人的生命在特定時刻都有自己的特定意義

8. 通過積極追求和面對恐懼來管理恐懼的情緒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