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會聽說過「關聯性並不代表因果關係」,這種說法於過去數十年間一直被接受為事實。
某種程度上,這是由於因果關係遭到科學界低估。數學家卡爾‧皮爾森(Karl Pearson)就曾宣稱科學只是純數據,因為因果關係無法被證實,不能以數據方式呈現,所以在科學上是無效的。
為證明自己的論點,他舉出一項觀察結果:一個國家人均消費的巧克力愈多,就會出現更多諾貝爾得獎者。對皮爾森而言,兩者的關聯毫無意義,因此無需尋找任何因果關係。
但這當中其實隱藏了一層因果關係:較富裕的國家更有可能消費更多巧克力,亦更有可能取得會引起諾貝爾委員會注意的科學突破。
此外,遺傳學家斯威‧賴特(Sewall Wright)於1912年進行豚鼠皮毛上的標記研究時,更發現因果關係可以以數學方式表述。
賴特用箭頭符號的方式,把動物毛色與促成毛色的環境和發育因素,以因果形式的路徑圖顯示出來,然後使用數據將此圖轉換為代數方程,得出毛色有42%是遺傳所致,58%則受後天因素影響。
鑑於當時的科學風氣,賴特受到猛烈抨擊,他採用的方法也長久不見天日。然而,時移世易,從醫學到氣候科學的研究都開始接納因果關係,一場因果革命已經悄然展開。
《因果革命》的內容要點:
©2021-2024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