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
暫停
說到「自卑」這個敏感話題,很多人都會覺得難以啟齒。正因為不願面對、避而不談,我們對這種內在感覺大都欠缺正確認識。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感到自卑,那是一種難以形容的複雜感覺,但究其成因,主要是我們總愛妄自菲薄,覺得自己不夠好。本書作者曾就此課題訪問了三百多人,並從他們的親身經歷當中發現了一個共通點﹕自卑感與自我感覺欠佳,實有着莫大的關係。
以其中一名受訪者為例,她的自卑感主要來自肥胖的體型。由於這位受訪者每次探訪母親都會遭對方揶揄一番,甚至被力勸盡快減肥,所以覺得非常難受,加上現今社會重視外表,女士們如發現自身條件未能符合一般人追求的標準,就會覺得自己有所不足。
無可否認,在這個鼓吹精益求精、力臻完美的世界,一不留神就會陷入自卑的困局,像另一位受訪者翠絲 (Chelsea),就因為無力照料患有失智症的母親而深感內疚。只是,要長期看顧一位失去認知能力的長者並非易事,而翠絲亦已照顧了母親兩年,最終把她送進護老院,也是迫於無奈。
翠絲的內疚,正是源於自我感覺欠佳,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這種想法着實有損心靈健康,皆因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最好,事事追求完美,無疑是在為難自己。
自我要求過高,自然會令人容易自責,而得不到別人體諒和理解,也是引發自卑感的主要原因,尤其當我們想得到別人關心,卻偏偏被拒諸門外,羞愧的感覺就會隨之而來。
例如在另一個案中,一位女受訪者向作者透露,中學時期曾因媽媽自殺而受到同學歧視,結果令她大受傷害。母親離世,本需要別人安慰與關懷,但同學們卻認為,好端端一個人無故自殺,定是精神有問題,因而刻意疏遠這位受訪者。在最需要別人安撫的時候慘被離棄,那種感受,可想而知。
縱觀以上個案,不論是母親嫌棄女兒肥胖,還是中學生故意疏遠遭逢不幸的同學,其實都是欠缺同理心的表現,而同理心,恰恰是治療自卑感的良藥。
《我已經夠好了》的內容要點:
©2021-2025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