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

末代皇帝溥儀自傳
愛新覺羅·溥儀

《我的前半生》是溥儀在戰犯看守所中寫下的反省式自傳,講述了他從童年到中年的傳奇人生故事,他三次登上帝王寶座,退位後卻淪為囚犯,被特赦後成為普通公民。從溥儀的前半生可以看到濃縮的近代中國歷史,滿清政權倒臺、民國成立、軍閥混戰、日本人在東北建立滿洲國、中國共產黨掌權,溥儀是歷史的重要參與者,也是歷史洪流中的犧牲品。

樣本內容

 1. 出身於醇親王府的溥儀家世顯赫,家中與慈禧太后關係緊密

一九零六年的正月十四,溥儀出生於清朝的醇親王府,他的祖父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清朝的第一代醇親王。而溥儀的父親載灃,是祖父的第五個兒子,也是後來的第二代醇親王。在慈禧的親兒子同治皇帝死後,祖父奕譞的第二個兒子載湉被慈禧太后接進宮裡,當上了光緒皇帝。在溥儀三歲那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病重,慈禧决定立溥儀為嗣皇帝。

溥儀的祖父和父親都效忠於慈禧,在慈禧的推波助瀾下,兩代清朝皇帝都出自醇親王府,讓醇親王府擁有極盡人世的顯赫。溥儀的祖父奕譞屢次辭謝慈禧賜予的禮遇,生怕過度的榮華富貴會給醇親王府帶來災禍。奕譞處處小心謹慎、兢兢業業,把獲得慈禧信任視為頭等大事。他負責建設海軍的時候,為了討好慈禧,便挪用海軍經費來修建頤和園。在奕譞死後,他首創的海軍在甲午戰爭全軍覆沒。

溥儀的母親瓜爾佳氏於一九二一年死於吞鴉片自殺,瓜爾佳氏是不折不扣的「購物狂」,每年五萬兩的俸銀一到手就被瓜爾佳氏花個精光。溥儀即位時,他的父親載灃成為了攝政王,載灃性格懦弱、為人優柔寡斷,攝政王一職對於載灃來説是件苦差事,監理國政的那三年讓他傷透了腦筋,並為了沒能除掉袁世凱而一直感到懊惱。

《我的前半生》的內容要點:

我會學到什麼?從溥儀的自傳看中國的近代史

1. 出身於醇親王府的溥儀家世顯赫,家中與慈禧太后關係緊密

2. 溥儀第一次當皇帝:三歲登基,六歲退位。退位後承蒙優待政策得以在紫禁城內繼續小朝廷的帝王生活

3. 張勛復辟,溥儀第二次登基,但只當了十二天皇上。溥儀大婚,迎娶婉容為皇后,納文綉為妃

4. 優待條件被廢除後,溥儀被迫離開紫禁城,前往天津尋求復權的機會

5. 溥儀希望藉助日本人的力量重登皇位,在日本掌控的滿洲國第三次當上了皇帝,開始十四年的傀儡帝王生活

6. 日軍於二戰中戰敗,溥儀落入蘇聯手中,淪為戰犯被關押,並在軍事法庭指證日軍的戰爭罪行

7. 溥儀回到由共産黨統治的中國,再次被關押,在監獄裡由抗拒到認罪,並寫成這本帶有自我反省性質的自傳

8. 認罪以後溥儀被分配參與勞動,以奉天承運的自我認識為核心的世界觀徹底崩塌

9. 溥儀會見滿族親屬,聯絡上了曾經的妻子福貴人李玉琴,但這段戀情以離婚告終

10. 溥儀得到特赦,重返自由身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