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應

打破自己的認知侷限,看見問題的本質,告別慣性偏誤的心理學智慧
崔仁哲

我們每天都會從外界接收資訊,並做出判斷,大部份人都相信自己的判斷是理性客觀的,不過其實我們一直都不自覺地受到框架的影響。舉凡我們抱持什麼樣的觀點、問出什麼樣的問題、或如何去評價等,都受到框架的支配。甚至外界給信息的方式已然就是一個框架,讓我們從一開始面對事情時就已經排除一些選項。2019年出版的《框架效應》,作者崔仁哲為我們介紹了各式各樣的框架如何誘導我們的思考和反應。了解框架,就是了解自己的思考限制,從而更能包容別人的想法、更有智慧,甚至反過來利用運用框架來解決問題。

樣本內容

 1. 放下自我框架,別以自我中心來看世界

我們很多時候會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別人的想法,自己所見所聞就是真相、是客觀而不帶偏見的,認定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而理性人一定會同意自己,不同意的人一定是資訊不足、懶惰、不理性或有偏見;心理學界稱之為素樸實在論(Naive Realism)。實情是每個人基於不同的主觀經驗和見聞,認定了他們相信的真相,而每個人認定的所謂真相,其實都有著偏差。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是人類的天性。研究發現,當人想到與自己關聯的事情時,大腦內側前額葉皮質部位會較為活躍,相關的記憶亦會比較深刻。人天生最關注的是自己,而更甚者會以為別人總是關注著我們,自己的個性和思想都比別人的複雜。

人會以自己的價值觀去評斷事物,一個人評價他人的方式也反映出他在乎的事情,例如他在乎金錢,便多會用財務來衡量他人;若他在乎品格,便多會以品格來衡量他人。

《框架效應》的內容要點:

我會學到什麼?了解及承認自己思想的極限,從而變得更具智慧

1. 放下自我框架,別以自我中心來看世界

2. 事情的脈絡和順序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觀感

3. 刻板印象、名稱框架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觀感和反應

4. 問題框架引導了答案

5. 框架左右我們的消費和理財習慣

6. 變化的框架左右我們的決定

7. 人的行為不單單由人為框架掌控,更受環境所影響

8. 環境甚至會讓人做出不合邏輯、違背良心的行為

9. 「現在框架」會扭曲過去

10. 「現在框架」會扭曲未來

11. 我的行為也是他人的狀況框架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