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上常常出現成功人士分享自己創業或大膽追夢的經驗,無形中助長「工作等於個人價值」、「夢想等於個人價值」的觀念。似乎工作愈繁重,就愈能顯現自我價值。人們不知不覺承受過大壓力,到最後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忙。
然而,當沒了工作,沒有壓力、行程、責任,那麼自我的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作者引導我們可以去思考工作和薪水的連結,重點在於「獲得薪水」,其他都是附加;成就感、啟發、認可等,不是只能從正職中獲取,還有別的層面。
任何有生產力的活動,都可以視為「工作」。例如做家事、當社區志工、協助鄰居看照小孩等,不管有沒有被支付薪水,我們都可以試著去擴大人生關照的層面,加深與人的連結。
另一方面,作者在辭去總編輯後,她對金錢也有另一番體悟。每日維持規律的作息,外食與舒壓的花費也隨之減少,雖然錢沒有賺得比以前多,生活品質反而變好。
她體會到,心靈的富足不必然完全和錢有關,如同兒童安寧療護醫師——麥克爾平分享小病人的生活態度,他們喜歡和家人、動物相處;簡單的故事與玩具,就可以撫慰心靈;而幽默和笑聲就是最好的藥。
作者最後分享了自己記帳的經驗。記帳不見得可以省錢,但卻能夠「用心花錢」,不再失心瘋購買物品、也不必花錢去買快樂。
認清工作、金錢對於人生的意義,將使我們不被世俗所迷惑,心靈更加自由。
《活好》的內容要點:
©2021-2025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