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
暫停
所謂社會運動,是指由一群擁有共同目標並相互團結的人一起參與的一種持續而且集體的行動。
早期的社會運動理論主要分為「集體行為論」及「理性選擇論」兩大流派,「集體行為論」認為社會運動的起因是參與者各自需要某種情緒的宣泄,具有暴民政治的傾向;「理性選擇論」則著重於個體的成本效益計算,理論認為假若參與運動的回報高於成本,個體便會投身運動。
然而,上述兩種理論都過於著重個人的情緒或利益計算層面,忽略了社會關係的重要性,作者認為只有當群眾彼此之間具有緊密的人際關係網絡,一場社會運動才能形成。
社會關係緊密的群體會基於「團結誘因」(solidary incentive)在參與共同目標的集體行動中得到一種滿足感,而且由於人們往往更傾向接受由熟悉的人所提供的資訊,有助於社會運動的動員及運動期間的內部溝通。
例如台灣太陽花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陳為廷在更早的時候就曾參與過野草莓運動,認識了不少當時的大學生社會運動參與者,並逐漸形成跨校園的人際網絡。最終這些累積的廣闊人脈在太陽花運動期間成功幫助陳為廷從各院校動員學生參與運動。
《為什麼要佔領街頭?》的內容要點:
©2021-2024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