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佔領街頭?

從太陽花、雨傘,到反送中運動
何明修

港台兩地近年示威頻仍,2014年,台灣及香港更分別爆發了太陽花運動及雨傘運動這兩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社會運動。為深入研究社會運動,本書作者何明修特意在當年到了台北及香港進行田野考察,並以這兩場社會運動為藍本,剖析一場社會運動爆發的條件及其成功的關鍵因素。最後,由於作者撰寫本書時正值香港反送中抗爭時期,作者特意用了本書最後一個章節探討這場截至出版仍未完結的大型社會運動。

樣本內容
粵語
暫停
國語
暫停

 1. 一場成功的社會運動需要依賴社會關係人際網絡

所謂社會運動,是指由一群擁有共同目標並相互團結的人一起參與的一種持續而且集體的行動。

早期的社會運動理論主要分為「集體行為論」及「理性選擇論」兩大流派,「集體行為論」認為社會運動的起因是參與者各自需要某種情緒的宣泄,具有暴民政治的傾向;「理性選擇論」則著重於個體的成本效益計算,理論認為假若參與運動的回報高於成本,個體便會投身運動。

然而,上述兩種理論都過於著重個人的情緒或利益計算層面,忽略了社會關係的重要性,作者認為只有當群眾彼此之間具有緊密的人際關係網絡,一場社會運動才能形成。

社會關係緊密的群體會基於「團結誘因」(solidary incentive)在參與共同目標的集體行動中得到一種滿足感,而且由於人們往往更傾向接受由熟悉的人所提供的資訊,有助於社會運動的動員及運動期間的內部溝通。

例如台灣太陽花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陳為廷在更早的時候就曾參與過野草莓運動,認識了不少當時的大學生社會運動參與者,並逐漸形成跨校園的人際網絡。最終這些累積的廣闊人脈在太陽花運動期間成功幫助陳為廷從各院校動員學生參與運動。

《為什麼要佔領街頭?》的內容要點:

我會學到什麼?從社會運動理論學術分析港台兩地近年的社會事件

1. 一場成功的社會運動需要依賴社會關係人際網絡

2. 機會與威脅是影響社會運動興起的重要因素

3. 中國因素是香港與台灣共同面對的威脅

4. 抗議者佔領街頭製造獨特的對峙格局

5. 佔領運動中的策核心與邊緣群眾之間的矛盾

6. 香港反送中抗爭是新型態的社會運動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