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呼吸化為空氣

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
保羅·卡拉尼提

《當呼吸化為空氣》(2016)講述時年三十六歲的神經外科醫生保羅·卡拉尼提(Paul Kalanithi)在即將邁開人生高峰時,卻被診斷出患有第四期肺癌,並於翌年逝世。這些閱點詳細描述他在人生最後一段旅程中,探索人生意義,以及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樣本內容

 1. 作者一生醉心於兩件事:文學和神經科學

本書作者卡拉尼提年少時,就已經沉迷於歐威爾(Orwell) ,卡繆(Camus) ,沙特(Sartre) ,愛倫·坡(Poe) 和梭羅(Thoreau) 等文學天才的著作。他對文學的激情促使他決定在大學修讀文學,但事情發展卻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在進入大學前的夏天,他發現了另一個深深地吸引著他的領域 – 人類生物學。

當卡拉尼提正準備入讀史丹福大學時,他當時的女朋友給他一本傑里米·利文(Jeremy Leven) 所寫的《撒旦:倒霉的卡斯勒博士所進行的心理治療》。利文認為大腦只是一台令人類思想能夠存在的生物性機器,這個想法令卡拉尼提深深著迷,因而報名修讀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的課程。

在他的大學生涯中,卡拉尼提繼續思考一些重大問題,比如「是甚麼為生命注入意義?」,他同時在文學和神經科學的範疇尋找答案。對他而言,小說的影響力仍然極為強大,因為他認為文學作品是思想歷程的一種表現,代表著人生的意義。

因此,雖然人生意義本身當然並非一個簡單的概念,但他從艾略特(T. S. Eliot) 及其作品《荒原》(The Waste Land) 中汲取靈感,將無意義(meaninglessness)與孤絕(isolation) 聯繫起來,從而領略到真正的意義在於人際關係。

然而,文學只是其中一塊砌圖。要得到完整的答案,卡拉尼提知道他必須從神經科學的方向入手。他認為,由於大腦是讓人類意志存在的器官,建立關係的能力直接來自我們的大腦。

這個觀點來自他的經歷 – 他曾經探訪一間專為腦部受損的病人而設的院舍,發現他們無法如常人一般建立人際關係。

他發現,神經科學能助他瞭解大腦的定律,從而讓他對人生的意義有更深的理解。於是,他決定報讀醫學院,通過親身實踐,去尋找生與死的真正含義。

《當呼吸化為空氣》的內容要點:

我會學到什麼? 瞭解機會、生與死之間的關係

1. 作者一生醉心於兩件事:文學和神經科學

2. 醫學院令他親身體驗到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3. 在進行住院醫師訓練期間,卡拉尼提身負更多責任,亦跟死亡更直接的接觸

4. 在眾多責任之間忙得喘不過氣,疲憊的卡拉尼提赫然發現自己忽略了工作上人性的一面

5. 他在神經科學實驗室工作一段時間後,才再回到醫院擔任另一個更重要的職位

6. 就在住院訓練結束之前,殘酷的事情發生了

7. 從醫生變成病人,他和妻子討論是否應該生孩子

8. 雖然他的健康情況極不理想,但仍能在離世前見證女兒的誕生

9. 在他離世之後,妻子露西在悲傷和感恩之間,細細回味他們共處的這段時光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