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卡拉尼提年少時,就已經沉迷於歐威爾(Orwell) ,卡繆(Camus) ,沙特(Sartre) ,愛倫·坡(Poe) 和梭羅(Thoreau) 等文學天才的著作。他對文學的激情促使他決定在大學修讀文學,但事情發展卻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在進入大學前的夏天,他發現了另一個深深地吸引著他的領域 – 人類生物學。
當卡拉尼提正準備入讀史丹福大學時,他當時的女朋友給他一本傑里米·利文(Jeremy Leven) 所寫的《撒旦:倒霉的卡斯勒博士所進行的心理治療》。利文認為大腦只是一台令人類思想能夠存在的生物性機器,這個想法令卡拉尼提深深著迷,因而報名修讀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的課程。
在他的大學生涯中,卡拉尼提繼續思考一些重大問題,比如「是甚麼為生命注入意義?」,他同時在文學和神經科學的範疇尋找答案。對他而言,小說的影響力仍然極為強大,因為他認為文學作品是思想歷程的一種表現,代表著人生的意義。
因此,雖然人生意義本身當然並非一個簡單的概念,但他從艾略特(T. S. Eliot) 及其作品《荒原》(The Waste Land) 中汲取靈感,將無意義(meaninglessness)與孤絕(isolation) 聯繫起來,從而領略到真正的意義在於人際關係。
然而,文學只是其中一塊砌圖。要得到完整的答案,卡拉尼提知道他必須從神經科學的方向入手。他認為,由於大腦是讓人類意志存在的器官,建立關係的能力直接來自我們的大腦。
這個觀點來自他的經歷 – 他曾經探訪一間專為腦部受損的病人而設的院舍,發現他們無法如常人一般建立人際關係。
他發現,神經科學能助他瞭解大腦的定律,從而讓他對人生的意義有更深的理解。於是,他決定報讀醫學院,通過親身實踐,去尋找生與死的真正含義。
《當呼吸化為空氣》的內容要點:
©2021-2025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