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維為了要尋找成功的真正本質,研究了從1776年起至今約200年的文獻。
他發現整體來說,有兩個方法可以改變你的生命:
第一個方法是從技巧入手,例如說你想要改善人際關係,你可能就會學習一些溝通技巧或是身體語言的技巧。
我們可以把這個方法稱為表層行爲法則。這方法自1920年代流行起來,可是,雖然聽起來好像是要進步的必經之路,實際上只是捷徑。這方法會令你忽略阻礙你前進的深層性格問題,讓你誤以為一些小技倆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可是這只是謊言,並不會令你有持久的改變。
第二個方法有效很多,就是從你的性格入手,即是從你的習慣和價值觀入手。只有因為你的性格而做出的行為才會持久,不然真正的你早晚還是會展現出來。
這可以叫性格法則,特別強調勇氣、誠信、黃金法則。從可靠文獻如富蘭克林的文章可見,此方法於1920年代之前是首屈一指的成功法則。
所以,如果你想改變,就需要從內至外做起。例如說你想要美滿的婚姻,你首先需要成為一個正面的人,而不只是學一些討好別人的小技倆。
那怎樣從性格入手呢?下一點就會講解……
以普世價值來看世界
如果你試過在外地迷路,你就會知道地圖多麼有用。
但當你在社會打滾,沒有地圖,沒有街名地址,你就要靠你的基準去找路。每人的基準都不同,世界觀亦不一樣。
畢竟沒有人可以完全客觀,我們對世界每件事的理解都會受到我們自己的基準影響。例如一個思想負面的人在外地迷路會覺得浪費時間,相反地正面的人就會覺得是一場冒險之旅。
因為我們的基準建基於性格,改變我們的基準就可以有持久的改變。只有這樣才可以改變我們主觀的現實,還有我們的性格和行為。這就是為什麼你要認清和監察你的基準,不然的話你就不會知道是什麼在阻礙你。
作者曾經在紐約地鐵經歷一次很大的基準改變。當時是星期日早上,車內很安靜,大部分人都在閱讀或是閉目養神。
然後有個男人和他的小孩子上車,忽然整個車箱就變了:那些小孩子開始大叫和拋東西,其他乘客大受打擾,而他們的父親只是坐下和閉上眼睛。
作者覺得很騷擾,而且覺得那個男人為什麼可以這樣不以為然,就跟他說請他控制一下他的孩子。然後那男人輕聲回應說,或許他真的需要控制一下他們,可是他們的媽媽剛在一個小時之前去世,他們全部人都還沒接受得到。
當然,作者的基準立即不同,變得很同情和很想去幫忙。
雖然不是所有基準都可以這麼快地轉換,每個轉換都可以有同樣的威力。
那你應該以什麼基準為目標?
最有效的是那些廣大的普世價值,例如:公平性、誠信、正直。因為大部分人都覺得這些是好的基準,我們可以把這些看成是永久、自然的法律。所以,你的基準愈接近自然的基準的話,就代表愈好,而且愈容易做到持久的改變。
七大習慣就是要達到這樣的基準。
《與成功有約》的內容要點:
©2021-2024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