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與生俱來,就具備上天賦予我們的智慧。可是,隨着年紀漸長,這種先天智慧卻被後天教化以及我們所學的知識所取代,令我們失去了真正的自己。
試想想,我們小時候是如何天真爛漫,哪怕光着身子跑來跑去,也不會感到尷尬。兒時的你,從來不會嫌棄自己長得太胖,更不會自責繪畫用錯了顏色。我們只會憑着本能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令自己開心。
然而,當我們經過世俗的薰陶與教育的洗禮,漸漸就會被一套既定的價值觀所支配,繼而建構出一套主宰我們的「符號體系」(symbology)。
這套符號會變成我們腦袋裏的虛擬現實,令我們深信不疑。它更會成為你用作評核自己、批判別人的新標尺,使你離真相越來越遠。
比方說,年幼時我們猶如一張白紙,對好與壞、美與醜,並無既定的看法,但被教化後,腦袋裏就會出現許多應該和不應該。自此,我們開始相信,一個好的基督徒,每個星期天都要上教堂﹔更認為漂亮的外貎與苗條的身形,是打造美好人生的必備條件。
為了迎合這些標準,我們會努力改造自己,但又總覺自己有所不足。久而久之,那套被我們奉為準繩的「符號」,就會成為我們用來懲罰自己的工具。
《這是我的人生,不是別人的》的內容要點:
©2021-2025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