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都有喝茶的習慣。日本人日常會喝煎茶,招待貴賓會喝抹茶,飯後會喝焙茶,中國人常喝綠茶、烏龍茶、普洱茶,而紅茶更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茶品。雖然各式茶飲無論在茶葉的外觀上,以至顏色和味道都有明顯的差異,但原來這些茶品都是來自同一類植物——茶樹,其差異在於裁培的環境和方法,以及製茶步驟與發酵程度。當然,茶樹也有很多種品種,而當中較有代表性的,就有中國種和阿薩姆種兩大類。透過本書,你將會從科學角度了解到製茶方法是如何影響每種茶品的風味,並學會如何選購茶葉,以及泡茶的技巧。
茶葉的風味,主要取決於胺基酸、兒茶素及咖啡因的含量。胺基酸帶鮮味,而兒茶素和咖啡因則帶苦澀味。茶樹含有多種胺基酸,當中佔了近半的「茶氨酸」,這是在其他植物中看不到的。現代研究發現,茶氨酸有助放鬆身心、抑制血壓上升,促進多巴胺分泌的功效;兒茶素有預防癌症、感冒、抗氧化、分解和消耗脂肪的作用;而咖啡因則有提神的功效。
至於為何有的茶會偏苦澀、有的茶則是鮮味比較重呢?這除了是因為茶樹品種不同之外,這也與栽培條件例如施肥、陽光,以及每年採摘時間息息相關。
茶樹會從根部吸收氮化合物,合成各種胺基酸,其中包含給茶鮮味來源的茶氨酸,因此茶農會施「氮肥」,使茶葉更具鮮味。此外,茶樹樹葉進行光合作用時,茶氨酸會遭到分解,轉變成具有苦澀味的兒茶素。每年春季首輪採摘的茶葉鮮品最濃,入夏之後採摘的,苦味便會增多。因此茶農在製作以鮮味為賣點的高級日本茶品,例如玉露和抹茶時,只會採用每年首輪採摘的嫩芽,而且在採摘前的數星期會用黑布蓋住茶樹,阻擋光合作用。
中國種的茶樹屬於低木,葉長3至5公分,耐寒,含大量胺基酸,兒茶素較少,因此鮮味較濃,特別適合製成講求鮮味的不發酵茶,例如日本綠茶,以及講求香味的半發酵茶,例如烏龍。中國、台灣、日本主要種植的大多屬於中國種茶樹。
阿薩姆種的茶樹為高木,葉長10至18公分,兒茶素較多,胺基酸較少,適合製成經過發酵處理的紅茶,口味帶甘苦。阿薩姆種的茶樹多在印度大吉嶺,中國祁門和斯里蘭卡烏沃一帶種植。
《選茶.泡茶.品茶,好茶的科學》的內容要點:
©2021-2024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