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夏

美國獨立的起源
約瑟夫.艾里斯

美國在宣佈獨立之前,只是大英帝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區,兩百多年後成為世界上其中一個超級大國,在軍事、經濟、政治、科技等不同方面均領先全球。本書以描述當年這片地上的政治氣候,殖民地上的人民為何及如何要走上與當時最強大的帝國對抗,踏上立國之路。

樣本內容
粵語
暫停

 1. 把北美人民推向革命邊緣的連串法案

一七六三年,英法七年戰爭剛剛結束,儘管英國獲得勝利,但多年的戰爭卻使英國國庫空虛。為了增加公共財政收入,英國議會分別在一七六四年及一七六五年通過《糖稅法案》(Sugar Act)及《印花稅法案》(Stamp Act),增加其對北美殖民地(美國獨立前的稱呼)的稅收。

當年英美地區所流行的政治哲學觀點,普遍認為政府在沒有得到人民的同意下無權收取稅款或侵佔人民的私有財產。而英國的議會內從來沒有任何來自北美殖民地的代表,強行向北美人民增加稅收引發了北美人民的廣泛不滿,紛紛上街抗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口號是:「沒有代表,沒有徵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示威很快就演變為各殖民地區的暴動,人們衝進稅票經銷商及官員的家宅大肆破壞。為免成為暴民的攻擊目標,英國委任的進稅票經銷商紛紛辭職,一些商人加入了杯葛英國商品的行列。

在暴動及杯葛行動的雙重壓力之下,英國議會最終在一七六六年廢除《印花稅法案》及修訂了《糖稅法案》,減輕其中稅率。

但與此同時,英國議會通過了《北美殖民地法案》(The American Colonies Act),一般稱之為「宣示法案」。「宣示法案」宣布,英國議會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擁有絕對的權力及權威,可以制定強制性和具足夠效力的法律用以約束北美人民。

「宣示法案」一來是為了保住英國議會的面子,作為廢除《印花稅法案》及修訂《糖稅法案》的下台階,二來則是為了結束早前的政治哲學辯論。

然而「宣示法案」通過之後,不少北美人民都感到憤怒不已,一方面認為這是對他們自由的侵害,另一方面他們意識到接下來將會有更多法案通過。反英的情緒此後在北美大陸持續蔓延,埋下日後獨立革命的導火線。

《革命之夏》的內容要點:

我會學到什麼?從政治及軍事還原美國獨立的歷史

1. 把北美人民推向革命邊緣的連串法案

2. 引爆戰爭的茶黨事件

3. 英王喬治三世的強硬政策,推高了北美洲人民的獨立意志

4. 美國宣告獨立的過程

5. 遠比皇家英軍落後的北美大陸軍

6. 英國自一七七六年起便註定失去北美殖民地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