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
暫停
春秋時代的糧食主要有稻、黍、粟、麥、豆等幾個種類,不同地區和階層的人們以不同的穀物為主食。當時中原地區的氣候條件和農耕技術都不適合種植稻米,因此稻米是當時的奢侈品。黍和被稱為「粟」的小米是最高級的主食,深受上流社會喜愛,大豆和小麥則是窮人的食物。
肉類方面,《周禮》中就出現了「六牲」的記載,指的是「馬、牛、羊、雞、狗、豬」六種家畜。不過當時的人只會在祭祀、盛大的節日或有貴客到訪時才會吃肉。在飼養技術的限制下,吃肉多半以豬肉為主。平民百姓的餐桌上罕有肉類,當時的人最常吃的是魚類,《詩經》中就出現了各種淡水魚的名字。《詩經》還紀錄了春秋時代的蔬菜,當時的人至少有二十種可以食用的蔬菜,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也會吃到的芹菜、韭菜、蘿蔔等。
中國其中一種最古老的烹飪方式是「煮」,製成「湯」,以陶鍋或青銅製成的鍋子燒煮湯菜,烹調方法有限。肉大多是煮透,蔬菜和肉會煮成湯或「羹」。在《禮記》中還詳細規範了蔬菜與肉的配搭,例如烹調牛、羊、豬肉配花椒、其他的肉可以用梅子作為配菜。西周時代,人們通常會將魚煮來吃,到了春秋戰國,烤魚成為了普遍的烹飪方法。不過在春秋時代,吃生食是十分平常的事,就連孔子也喜歡吃生肉片。《論語》中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說法,這裏的「膾」指的是將魚或肉切細後蘸醋食用的菜餚。
《餐桌上的中國史》的內容要點:
©2021-2024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