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Logo

顛覆品牌統治的反抗運動聖經
娜歐蜜·克萊恩

《NO LOGO:顛覆品牌統治的反抗運動聖經》一書探究品牌如何自1980年代起開始擴張勢力,以及公司如何強調品牌形象,而非實際產品。本書亦揭發了此策略如何同時影響工業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員工。讀者可透過本書認識正在領軍抗議跨國公司及其品牌的社會運動人士。

樣本內容

 2. 品牌必須不斷成長更新,否則必然沒落死亡

品牌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我們的街頭和公共空間遍及各式各樣的廣告,我們的體育賽事和體壇英雄都由品牌贊助,甚至我們所穿的衣服都往往覆滿品牌名稱和標誌。

品牌為了存活,就必須不斷積極為自己打廣告、做行銷,因此充斥在我們的文化當中,無處不在。因應不斷變化的人口結構和新的趨勢 (如1990年代初興起的另類音樂),品牌必須隨時調整方向,否則客戶將喪失興趣,致使品牌走向死亡。正如一位廣告企業主管所述:「消費者就像蟑螂一樣,你拿殺蟲劑對牠一噴再噴,過一段時間後,牠就會開始對此免疫。」李维·斯特勞斯 (Levi Strauss) 曾被視為最酷的品牌之一,但因未能改善和更新其品牌形象和營銷策略,當其他競爭對手向前推進時,其銷量卻出現了驚人的下滑。

品牌為何會具備強大的勢力,卻同時處於如此岌岌可危的情況,正是因為與其實際產品本身,品牌的成功更多是取決於其名稱的受歡迎程度,以及其所打造的「酷」形象。

因此,品牌為了存活,就必須在社會的每個角落打造極高的知名度。品牌必須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在多個層面上,與消費者建立關係,並不斷續新重溫這些關係。舉例而言,越來越多的品牌不僅為學校和大學的體育器材、食堂空間等設施提供贊助,更同時涉入學校課程。如贊助研究補助計劃的品牌,甚至會使自己的產品出現在考試題目當中作為範例。

《No Logo》的內容要點:

1. 品牌對「酷」的執迷,使青年次文化成了品牌捕捉和挖掘想法的對象

2. 品牌必須不斷成長更新,否則必然沒落死亡

3. 相較實際產品本身,品牌識別更是決定成功的關鍵

4. 品牌採用激進的手段擴大市場份額,壓倒競爭對手

5. 跨國公司將生產線外包到發展中國家,對當地勞工造成了嚴重破壞性後果

6. 工作外包同時對西方世界員工帶來了負面影響

7. 特定品牌日益增長的主導地位將會侷限消費者的購買選擇

8. 在爭名奪利的同時,品牌已無意中成了社運團體的主要反抗對象

9. 針對性顛覆特定品牌可以是批判跨國公司的有效方法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