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urth Age

Smart Robots, Conscious Computers,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
拜倫·里斯

在《The Fourth Age》(2018)一書中,作者拜倫·里斯(Byron Reese)闡述了人工智能興起的歷史背景,並預測該技術進一步發展將帶來的社會變革,其中重點分析人工智能對當今勞動力市場造成的衝擊。由於準備這份閱點之際,本書仍未有中文譯本,故本閱點參考英文原著編寫而成。

樣本內容

 2. 第二紀元的標誌是農業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

大約一萬年前,狩獵採集者的時代終結,第二紀元揭開了帷幕。農業的發明標誌著這一轉捩點,人類告別漂泊無定的游牧生活,得以安家落戶、易土而耕。人口聚集,繼而形成了城鎮。由於肥沃的農田需要穩定的水源灌溉,早期的城鎮通常集中在淡水地帶。除了房屋,市場和廟宇也成了人類定居的產物。古耶利哥城(Jericho)便起源於今天巴勒斯坦的約旦河畔。

城鎮和農業的發展導致了分工合作。人們可以各司其職,以實現提高效率和繁榮經濟的共同目標。按現代經濟學的説法,這是罕見的「免費午餐」之一,因為人們在減少自身工作量的同時得以增加社會的整體財富。相比之下,我們的祖先若要實現溫飽,必須自己縫製衣服、製作工具、建造房屋、取水獵食。經濟學家倫納德·里德(Leonard Read)在他1958年的著名短文《我,鉛筆》中寫道,即使沒有人能掌握製作一枝鉛筆所需的全部技能,數百個人可以協同合作,生產出一枝枝的鉛筆。確實,這就是分工的妙處。

但是,分工的缺陷也不容忽視:強烈的領土意識開始萌芽。財產一旦私有化,財富不斷累積,不平等的現象便緊隨其後。不久,被納為私有的不僅是財產和農田,還包括牲畜和儲糧,最終催生了所謂的有產階級。隨著財富代代相傳,貴族和皇室也應運而生。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世界上的人分為兩類:統治者和臣民。

《The Fourth Age》的內容要點:

1. 人類歷史可劃分為三個紀元,第一紀元起始於火與語言的發明

2. 第二紀元的標誌是農業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

3. 我們目前處於第三與第四紀元的交界

4. 人工智能分為狹窄智能和通用智能兩大類

5. 關於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有三種假設,分別建基於不同的哲學觀

6. 對於第四紀元的未來,我們還沒有確切的答案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