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萬年前,狩獵採集者的時代終結,第二紀元揭開了帷幕。農業的發明標誌著這一轉捩點,人類告別漂泊無定的游牧生活,得以安家落戶、易土而耕。人口聚集,繼而形成了城鎮。由於肥沃的農田需要穩定的水源灌溉,早期的城鎮通常集中在淡水地帶。除了房屋,市場和廟宇也成了人類定居的產物。古耶利哥城(Jericho)便起源於今天巴勒斯坦的約旦河畔。
城鎮和農業的發展導致了分工合作。人們可以各司其職,以實現提高效率和繁榮經濟的共同目標。按現代經濟學的説法,這是罕見的「免費午餐」之一,因為人們在減少自身工作量的同時得以增加社會的整體財富。相比之下,我們的祖先若要實現溫飽,必須自己縫製衣服、製作工具、建造房屋、取水獵食。經濟學家倫納德·里德(Leonard Read)在他1958年的著名短文《我,鉛筆》中寫道,即使沒有人能掌握製作一枝鉛筆所需的全部技能,數百個人可以協同合作,生產出一枝枝的鉛筆。確實,這就是分工的妙處。
但是,分工的缺陷也不容忽視:強烈的領土意識開始萌芽。財產一旦私有化,財富不斷累積,不平等的現象便緊隨其後。不久,被納為私有的不僅是財產和農田,還包括牲畜和儲糧,最終催生了所謂的有產階級。隨著財富代代相傳,貴族和皇室也應運而生。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世界上的人分為兩類:統治者和臣民。
《The Fourth Age》的內容要點:
©2021-2025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