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疆域

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
楊斌 (Yang Bin)

許多中國歷史書籍都以「中國中心論」的視角來講述歷史,認為邊疆地區的土著居民是蠻夷,宣稱處處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一部分。此書擺脫漢人中心視角的偏見,從雲南自身出發,將雲南視作一個獨立的文明區域來看待,帶領讀者去認識雲南繁榮的歷史、文化以及與中原王朝交鋒的歷程。作者從政治制度、軍事行動、經濟貿易、文化習俗等角度分析了中華帝國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掌控雲南,通過殖民主義將雲南變成帝國難以分割的一部分。

樣本內容

 1. 雲南是西南絲綢之路的貿易核心地帶,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非常繁榮

北方絲路、海上絲路與西南絲路三條絲綢之路組成了世界性的交通網絡,推動中西交流與互動。雲南位處東南亞、東亞、中亞地區的交叉口,是西南絲路上的交通樞紐,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古代跨區域貿易的核心地帶,並非中原視角中的邊陲荒蠻之地。

西南絲路早在秦漢時代已經出現,橫跨中國西南、西藏、東南亞與南亞,當中包含四大支線與眾多小支線。四大支線中最重要的一條路線是「川─滇─緬─印」路線,連接四川、雲南、緬甸、印度四地,這條路線在漢語中被稱為「蜀─身毒」路線。其他三條大支線其一連結越南與雲南;其二連結雲南與寮國、泰國及柬埔寨;其三連接雲南與西藏、印度,這條路線便是為人們熟知的茶馬古道。

各地的特產在西南絲路上往來,包括馬匹、布匹、藥草、棉花和鴉片等等。粟米和蕃薯等重要作物便是通過西南絲路傳入中原地區。各種文化也隨著人員的流動來到雲南,為雲南帶來了多元的宗教文化,儒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與佛教都在雲傳播。

隨著絲路的發展,沿途的各個城鎮也越來越繁榮,例如位於雲南西部的邊疆城市永昌,可說是公元一世紀即漢朝時期的國際貿易中心,人口達一百八十九萬,比西南傳統重鎮蜀郡還要多。來自南方沿海地區和安南地區的各種奇珍異寶,都經過永昌中轉輸出各國。永昌的盛名綿延了好幾百年,在八至十一世紀的南詔與大理時期最為昌盛。

《流動的疆域》的內容要點:

我會學到什麼?雲南如何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1. 雲南是西南絲綢之路的貿易核心地帶,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非常繁榮

2. 戰國時期開始中原政權便對雲南虎視眈眈,漢朝、三國、隋唐政權與雲南都有軍事接觸

3. 宋朝與大理國保持一定距離,直到蒙古人徹底將雲南地區納入帝國版圖

4. 歷代中華帝國統治者使用了不同的行政體制統治雲南

5. 明清兩朝不斷削弱土司權力,確保中央對雲南地區的絕對掌控

6. 十三世紀前的漢人移民多被土著族群吸納,接受了當地的文化風俗

7. 十三世紀後的漢人移民數量龐大,漢人的文化習俗滲入當地社會,出現了作為「雲南人」的新地方身分認同

8. 貝幣是雲南的主要貨幣,雲南的銀礦、銅礦對中央政府有經濟貢獻

9. 中共通過民族識別將雲南不同族群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

總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還在考慮?

免費試用 7 天,感受一下每天閱讀摘要為您帶來的改變。
立即開始「拓展視野,豐富人生」吧。

我們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並提供額外的功能。如果您關閉此橫幅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同意上述聲明。詳情請參考我們的私隱政策。 

請選擇你所屬的訂閱平台:

網頁版

透過 Stripe 管理

Apple App Store

在 Apple iTune 訂閱管理

Google Play Store

在 Google Play 訂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