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許多動物物種處於瀕危狀態,部分更面臨滅絕的威脅。
然而,你可曾想過一個物種到底是怎麼從地球上消失呢?
在歷史上,物種滅絕不但十分罕見,而且發生得非常緩慢。不過,過去亦曾經因為環境的變化而引發了大滅絕,大量物種在很短的時間內死亡。
雖然「正常」的滅絕速度很慢-也就是物種的背景滅絕率-但是速度會因物種而異。
舉例來說,根據哺乳類的背景滅絕率,每 700 年應該會有一種物種消失,但是在大滅絕時期,滅絕速率會急速飆升。到目前為止,發生過五次這樣的滅絕,科學界稱之為「五次大滅絕」。恐龍大約在 6400 萬年前滅絕,就是其中一次大滅絕的例子。
然而不是只有史前時期會發生大滅絕。事實上,我們現在正在經歷一次大滅絕。我們透過觀察物種滅絕的實際速率可得知這一點。
以兩棲動物為例,這是最瀕臨絕種的物種之一。兩棲動物現在的實際滅絕速率,估計比背景速率高出 45,000 倍!
問題來了:誰該為這樣的災難負責?
事實上,是我們該負責。人類對物種的滅絕有直接和間接的責任。
想想看現代交通網絡。全球的船舶、飛機和火車縱橫交錯,橫越大陸並在環境中引入新生物體,可能對現有物種造成嚴重破壞,間接導致大滅絕。
舉例來說,一種從歐洲被帶到中美洲的菌類,正在令到巴拿馬金蛙瀕危。更多其他物種例如大海雀等,已經因為獵人捕殺和棲息地的改變而絕種了。
因此我們該為這個爛攤子負責。而我們知道人類的行為對環境產生了什麼深遠的影響嗎?要了解更多,讓我們深入了解進化和滅絕的歷史。
《第六次大滅絕》的內容要點:
©2021-2025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