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中國十分貧窮落後。直至1979年,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只相當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三分之一。那麼到底是什麼觸發了經濟的騰飛?
讓我們從失敗的經歷說起:毛澤東五十年代末的脫貧政策便稱不上成功。1958年,毛澤東發起「大躍進」,禁止私人耕種,試圖通過推動工業化以實現經濟現代化。最初,他的決策似乎成功地提升了中國的產量。然而不久,「大躍進」便演變為「大倒退」:中國慘受經濟衰退和大饑荒的打擊,導致3,000至4,500萬人喪生,該數目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隊和平民的傷亡總數。
面對貧困,絕望的農民開始嘗試其他謀生手段。在小崗村,18名農民簽署了一項秘密協議,將他們的集體土地分割並單獨耕種,互相承諾如遭逮捕,會保護彼此的家庭。儘管政策要求農民將大部分收成上繳中央政府,這些農民還是偷偷地將剩餘的糧食拿到市場上出售以牟利。第二年,他們的收入就上漲為此前的20倍。其他人爭相模仿他們的做法,市場開始活躍。政府很快便發現了,但由於農民的做法頗具成效而決定默許。從1979年開始,這種模式推廣到8億中國農民,中國的GDP有了顯著增長。隨後的幾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進一步開放政策,賦予人民創辦私營或半私營企業的自由。結果,無數的小企業開始湧現,經濟蓬勃發展。
《野心時代》的內容要點:
©2021-2024 點點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